創新機制

重大主題管理方針

創新機制

重大主題名稱 此重大主題對研華重要性
此重大主題對研華重要性
創新機制

研華以「永續地球的智能推手」(Enabling an Intelligent Planet)作為公司願景,並在這個策略之下,系統性的投入產品與技術、商業創新,以及與生態夥伴共創共榮的機制。

管理策略
管理策略

依據2015年所定義願景以及「AIoT物聯網發展藍圖」,研華將AIoT定調為未來產業成長的引擎,並透過各種創新手段,將公司從工業電腦廠商轉型成為提供工業物聯網端到雲整體解決方案到技術供應商與服務商。研華目前對於產品、技術、事業、學界合作等,約包括三大類六個項目的創新機制。

2025年研華決心成為Edge Computing & Edge AI領域的領導品牌,並在邊緣智能系統、智慧製造、能源與公共事業、智能醫療、智能零售與服務五大領域引領全球的創新。創新機制鎖定產品、技術、事業、學界合作等面向進行發展。

政策或承諾
政策或承諾

將創新管理由流程推動,再提升到企業發展的層級,並以此為新興商機發展的重要做法。策略性的將外部策略合作與共創(co-creation)的理念,對潛在的外部合作夥伴做積極溝通,促進創新提案的多元化與執行彈性,以掌握AIoT產業發展中的機會。

正面衝擊
正面衝擊
  • 創新推動是公司精益求精、長期經營的重要策略,同時也是投資技術與知識的展現,增加研發與開拓新事物的競爭能力。
  • 對於AIoT應用的解決方案,代表了可以用更有效、成本更低的手段,去滿足各種工業與商業情境的需求,例如製程優化良率提升可減少浪費、降低能耗等正面影響。
  • 對標到應用情境的創新方案,更可以直接解決是事業經營或使用者的困擾,例如自助結帳的物聯網系統,可以減輕產業人力不足問題,也幫助消費者完成更簡便的消費體驗。
負面衝擊
負面衝擊

技術風險與失敗可能性,新技術或創新機制在導入過程中可能面臨技術失敗或市場接受度低的風險,造成資金和時間的浪費。

研華應對負面衝擊的做法如下:

  • 推動內部業務創新與新事業孵化:3.2.2創新產品與技術
  • 成立技術核心委員會,推動技術共享與標準化:3.2.2創新產品與技術
  • 推動開放式創新與產學合作:3.2.1業務創新與新興商業機會
2024 年目標達成狀況
2024 年目標達成狀況

去年無設定目標/ 2024年關鍵成就說明:

  • IMAX-C等機制已運行多年,定期且系統化的針對創新產品與事業策略進行提案對話,以及在研發上進行部門的技術創新討論,為創新機制的基石。
  • 新商機創新發展的部分,延續2023年Vote for 2030活動,針對6大主題進行新機評估流程。其中因應全球機器人應用蓬勃發展,成立AS&R(Autonomous Systems & Robotics)事業群
  • 2023-2024年起全面啟動Sector driven行業驅動之策略變革,組織方面成立iSystem、 iAutomation、Service IoT、Embedded IoT四大sector,鎖定不同應用市場,同時強化區域業務組織與渠道管理能量,進一步加速產品創新與應用落地。
2025 年目標
2025 年目標
  • 透過內部新興商機議題徵詢平台,蒐集10-20個提案,並啟動新商機管理機制,進一步進行相關市場調研、內外部資源集結、產品與商業模式開發。
  • 學研以及新創企業的創新合作目標為10個計劃。
2030 年目標
2030 年目標
  • 持續投入創新機制,擴大質與量的目標。
  • 連結產業中更多的生態系合作夥伴,建立強韌的創新與共創模式。
2030 年度關鍵行動方案或計劃
2030 年度關鍵行動方案或計劃
  • 基於新興商機管理的既有機制與目標,具體導入資源並加速創新提案的育成。
  • 加強與外部專家顧問的連結,針對新興的創新議題,有效分析其價值與可行性,在完整資訊與專家意見的指導下,完備執行面的資源考量與推動計劃。
  • 透過內部新興商機議題徵詢平台引導企業內部創新文化
  • 透過AI技術提升企業運營效率,優化資源使用,降低環境負擔。
有效性評估
有效性評估

研華對上述創新機制的成效,主要透過定期的內部檢討與外部驗證來評估,從事業群季度與年度營運審視,觀察新產品上市速度、營收成長與專利成果,並將檢討結果回饋至IMAX-C、EBO、TSU與產學合作計畫中,持續追蹤及優化技術與商業模式的成熟度;同時也參與重要國際獎項及產業競賽,以外部榮譽和市場口碑檢驗研華的創新水準,確保業務與技術創新的方向能真正帶來正面經濟、社會與環境效益。

受到此重大議題影響的利害關係人及研華所採取的行動
受到此重大議題影響的利害關係人及研華所採取的行動

創新策略與方向,與董事會層級的SDC(Sustainability Development Committee)決策連結;創新議案的評估,引入外部專精的學者與顧問;計劃的執行,則運用與新創企業、或學校研究機構的共創(co-creation),或生態系相關廠商的策略合作與投資。公司內部則橫向串聯投資單位、策略單位、創新管理、事業單位的產品與研發單位等,共同投入創新與共創的工作。

策略

依據2015 年所定義願景以及「AIoT 物聯網發展藍圖」,研華將AIoT 定調為未來產業成長的引擎,並透過各種創新手段,將公司從工業電腦廠商轉型成為提供工業物聯網端到雲整體解決方案到技術供應商與服務商。研華目前對於產品、技術、事業、學界合作等,約包括三大類六個項目的創新機制。

管理機制

研華目前的幾個重要的創新機制,包括產品、技術、事業、學界合作等,皆由董事長及高階主管親自帶領,並務實的長期推動,約包括三大類、六個項目:

研華的創新發展藍圖先透過 IMAX-C 機制為現有事業單位帶來創新及經營發展的構想,包含新組織的育成,與外部夥伴的連結,新產品及新服務的開發,以及收斂進行內部資源的整合等。另一端的 EBO 則是以市場成熟度低,或超出原事業範疇的新事業的角度來探索新商機、新市場、新技術,並育成這些新機會在研華的發展。TSU 在 這些事業單位新產品、新事業創新的腳步下,扮演核心技術整合管理的角色。產學共創以及 Innoworks 在藍圖發展的方向上,透過學研合作激盪出有新創意,包括新世代對於未來物聯網的想法以及產品概念,以利研華進入 AIoT 整合應用與服務,做先期的發想與探索。

此創新機制每年育成新事業單位及推出新產品,除獲獎外並創造卓越的業務成績,讓研華核心業務 (Core business) 透過主流趨勢及領先研發技術的創新增速成長。透過內部創新專案,檢視創新成效與趨勢、激勵創新產品發展,隨時調整產品策略。

創新的有效性管理

在推動創新機制時,應依據各機制所聚焦的議題屬性制定相應且精準的效益指標(KPI),透過明確定義目標(Objectives)、設定具體的達成條件(Success Criteria),並搭配有效的後續追蹤措施(Follow-up Actions),形成完整的績效管理制度,例如產學合作型創新機制可設定研究計畫數量,並明訂特定比例的成果須具備技術移轉或延續合作之條件;產品設計類創新則以國際工業設計獎項作為額外獎勵,並追蹤新產品於市場上市後之實際營收效益;新事業拓展(EBO)機制則設置由高階主管組成之指導委員會(Executive Committee),針對創新事業的規劃與商業模式提供實質的策略支援,並定期追蹤事業單位的市場拓展與業務成長績效,以確保創新措施之最大效益與競爭優勢的實現。

亮點專案分享

降低門檻加速產應用落地

研華與策略夥伴群聯合作發展具獨家專利的技術,協助工控應用客戶打造安全可靠且可負擔的 GenAI 模型的地端設備,降低企業進入 AI 領域的門檻,加速進化至工業 4.0 甚至未來的工業 5.0 人機互動的新世代。

群聯x研華 打造工控應用生成式AI平台

鎖定全球醫療市場的 Infra-free RTLS 解決方案

研華攜手生態系夥伴,合作推出面向全球醫療市場的 Infra-free RTLS 解決方案,藉由純軟體定位技術架構,大幅降低醫療機構數位轉型門檻,顯著改善醫護工作流程,例如醫護人員能直接找到特定的移動醫護工作站,將過去的尋物時間轉換為更重要的醫療照護。而管理單位透過資產設備的定位數據搭配模組化 AI 工具,快速實現動態營運決策輔助機制,最大化資源分配與利用率等多項關鍵營運指標。

醫療領域 Infra-free RTLS 解決方案

ESG 概念校園推廣,促進應用落地

研華參與 DIGITIMES 主辦的「雲湧智生:臺灣生成式 AI 應用黑客松」,並邀請參賽團隊基於 iEMS 平台開發應用,推廣 ESG 及生成式 AI 技術,助力物聯網產業發展。冠軍團隊運用生成式 AI 整合 iEMS 平台數據,開發「節能會議 AI Agent」,幫助用戶掌握建築用電與減碳情況,分析電力使用趨勢並識別節能機會,進而生成圖表與具體行動計畫,提升企業 ESG 落實效益。

雲湧智生:臺灣生成式 AI 應用黑客松

推動作法:串連三大主軸與專案推動產學共創,孵化物聯網創新與人才。